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,演艺和旅游的结合是解决夜色经济和"娱乐"精神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,也是各地区和一流景区深入挖掘消费需求、丰富旅游产品、提升城市和景区品牌形象以及获取更大旅游收益的一种方式。
按照旅游演艺演出场所的类型,我国已经形成了主题公园演出、实景演出、独立剧场演出等产品。
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2019年3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的发布会上,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公布了我国2013年至2017年旅游演艺发展的状况。从2013年到2017年,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,增长了43%;旅游演艺场次从53336场增加到85753场,增长了61%;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,增长了145%;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.6亿元增长到51.5亿元,增长了128%。这些足以表明,旅游演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分支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纵观我国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,可以追溯到1982年,至今已有37年,历经了三个阶段,完成了旅游演艺从10版本到3.0版本的迭代升级。
我国旅游演艺的起步,要从1982年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在西安推出的《仿唐乐舞》说起,此后,旅游演艺风声渐起。那前后,还有1980年上海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演出和1987年丽江推出的"纳西古乐"等等。
1982-1999期间,出现演艺产品1.0的版本,此时的演艺产品为外事接待及政府接待的需求而产生,依附景点存在,用于丰富景点文化观赏性,提高客流人气,没有构成独立的收入,以歌舞杂技、彩车列队游行等方式为主,是单方面输出的表现形式,采用声、光、电等高科技手段强化视听效果。
2000-2004年,2.0版本的演艺产品出现,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《印象·刘三姐》结合景点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,2004年在广西亮相并大获成功,一时之间成为广西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。有统计显示,其在2004年下半年就获得了7900万元票房收入,接待游客30万人次。同时期出现的演艺产品还有梦幻漓江、丽水金沙、魅力湘西、功夫传奇、云南映像等。
这个阶段的演艺产品与景点相互促进,成为景区的重要构成,与景区文化紧密结合,知名导演参与其中,有音乐歌舞杂技多种形式,演出整容庞,变现方式和演出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,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。以体验式演出的表现形式,将舞台与风景结合,拥有超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等技术实现手段。
2005年至今,我国旅游演艺市场出现波动。在这一阶段,除了印象、山水、千古情系列以及《长恨歌》《禅宗少林·音乐大典》样的大型实景演出,也出现了《知音号》《武则天》《田野狂欢》《桃花源记》等优秀新创作品。
3.0版本的项目多为大制作、大投资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,数量井喷式增长,质量参差不齐,独立影响力日益突出,破了景区门票经济"发展瓶颈,开辟了新的营收空间。技术水平上也不断推陈出新,采用国际先进的声、光、电、水幕、烟雾、效等现代手段,与视频、光影、音乐、多媒体、全息投影等相结合,还出现了360°旋转的观众席和会跑的舞台等形式。
那么,旅游演艺到底好不好做?有哪些痛点和难点那?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提问,其实已经包含了他们的怀疑和答案。旅游演艺很难做的,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:
旅游演艺本身不能构成一个旅游目的性项目,因此它只能依托5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,以及年客流量不低于100万以上的4A或5A级著名旅游景区,它不能独自形成核心吸引力。
通过城市游客量和演艺观众的对比发现,许多特大城市比如深圳和厦门,游客-观众的转化率不足1%旅游型城市武夷山和珠海的客-观转化率大概在2%,杭州张家界桂林的客-观转化率约可达到4%。4%的客观转化率大致就是比较真实的平均水平。当然也有转化率高些的,如拉萨5%,峨眉山7%,阿坝州10%,三亚14%,最好的当属丽江占到了21%,直逼全球客观转化率最高之一的纽约23%。这种转化率低的结果,导致了其必须有大量的客源基础,否则就存在很大风险。
1995年,锦绣中华尚可以600万打造一个中华百艺盛会,到2000年以后,印象系列的投资基本都在1亿元—3亿元。而且这种投资比例在全国旅游演艺项目中占比接近50%,更有17%左右的演艺节目,投资额已在3亿元以上!
演艺是表演性产品,需要动则几百号演员,人员薪酬方面的开销为大项。此外,演艺项目还因为经常要更新表演内容,导致设备的更新和折旧成本也较大。这两项成本是相对恒定的,不会因为观众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。据宋城集团分析,其人员成本及折旧成本共占其经营成本的71%,而印象系列的人员成本加折旧成本也占到了总的运营成本的50%。
2004年至今,政府出台多个专项政策扶持夜间经济。各地也在加大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,巩固夜间经济基础。如2017年年初上海市宣布地铁逢周末延长运营60分钟,现在周五、周六已经有地铁线路运营到凌晨1点左右,不少商场随之打出“深夜商场”概念。2018年国庆假期第一天,“辉煌新时代”深圳中心区灯光秀吸引游客21.8万人次,到10月6日晚,观赏区人流累计达到112.1万人次,成为当之无愧的“网红景点”;2019年西安市升级打造的“大唐不夜城”在除夕当晚吸引约35万游客,大年初二游客到访量更是高达45万人次。这些令人吃惊的数据和业已取得的斐然成绩,形成了我国夜游经济蓬勃的发展现状。
旅游演艺对剧本创作的要求极高,他需要有灵敏的市场嗅觉,对观众心理和需求有极强的把握能力,同时他还是一个艺术天才,能站在一个总的高度上去把握一个地方的历史、文化、民俗、风情,最后还要有极强的故事讲述能力。这样的现场演艺编导人才,在国内实属凤毛麟角。因此目前中国旅游演艺,成功的也无非千古情、印象、山水盛典、华侨城等几家。
旅游演出并非一片世外桃源,同质化竞争等顽疾一直困扰着这一行业。张家界市内旅游演艺项目就存在扎堆现象,竞争激烈,仅知名旅游演艺就有6台,如《梦幻张家界》《武陵魂·梯玛神歌》等;在开封,有《东京保卫战》《枪挑小梁王》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《千回大宋》等项目,《铁血忠魂杨家将》《铁塔传奇》等项目已停演。
旅游演艺和别的项目一样,终是逃不过"二八定律"这个生死劫。据统计,大陆两百多个旅游演艺项目真正盈利的大约不到9%,11%处于收支持平状态,而80%都处于亏损状态。这20%未亏损项目,为整个旅游演艺的市场份额贡献了80%的营收份额。
除了上述因素,还有一些更细致的内部决定因素,如行业经验、运营能力、管理水平、资本运作、宣传营销、渠道策略、价格技巧、公关能力等等,都可能决定一个旅游演艺项目的生死。
那么,演艺型夜游产品未来发展趋势会如何呢?也有几个方面:
大型旅游演艺剧目是旅游演艺的主力军,一直保持增长态势。2014年《海棠·秀》停演、2017年《希夷之大理》停演,对盲目建设大型项目发出了警示。而小型演艺项目具有投资少、回收期短、更新速度快、演出地点灵活、设备依赖性弱、易于互动等特点,在许多旅游景区受到青睐。
目前,山水盛典积极走出国门,其”越南故事"实景演艺包括下龙湾巡舟岛《下龙传奇》、砚港《玄珍公主》、会安《会安往事》、富国岛《越南越美》及河内《胡志明》;陕旅集团提出向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进军”的发展思路,《马可·波罗》威尼斯、西安双城双场大型丝路文旅实景演艺项目正在推进,"一带一路“建设为中国旅游演艺'走出去′提供了重大机遇。
我们拥有300余场国外项目运作经验,点亮了全球市场,将中国文化以中国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结合混合现实技术,数字艺术、交互体验等科技创新形式向世界展现,致力于为推动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开辟新的出口。
沉浸式的旅游演艺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。目前很多沉浸式的演艺项目,已经开始注重场景化的营造,只是元素还是比较单一。在旅游演艺深度发展中,各类营造元素会进行混搭、粘合,会向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大型场景化转变,通过不同的场景化营造,游客可以深切感受旅游体验的差异化。
在未来演艺项目不断升级的过程中,将会出现景区和演艺互融的现象。大型演艺项目,通过开发附属旅游业态,来补充自身产品内容。随着大型演艺市场的挤压,这种形式会慢慢扩大,逐步形成以大型演艺项目为核心的小景区最终,形成演艺项目景区化。
随着定制型演艺项目开发的增多,逐步形成一个景区故事主线,通过合理的串联各个演艺项目,慢慢把景区演变成一个综合型的演艺项目,这就是景区演艺化。
细述中国旅游演艺发展之后,了解其每个时期都有其发展特性,终究无法一概而论。大型旅游演艺开发的市场红利,已悄然逝去,但是,通过严格市场的分析,具有突破性创意的全新形式的旅游演艺,避开热点地区,还是值得投资的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到精准投资,而不是粗放式资金的堆积。